永州零陵:关于夯实零陵区粮食安全根基的调研报告 -k8凯发体育投注

| |

永州零陵:关于夯实零陵区粮食安全根基的调研报告

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  时间:2024-07-08 11:48   【字体: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强调“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要求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根据省、市供销合作社监事会工作部署,零陵区供销合作社监事会组织力量深入邮亭圩镇、石山脚街道等地,采取实地走访、集中座谈等形式开展粮食安全专题调研,深入了解当地粮食生产效率、耕地保护、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流通和政策性粮食储备等情况将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我区粮食种植成本效益分析

零陵区地处湖南省南部,辖16个乡镇(街道),总面积1962平方千米,总人口64万人。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平均气温在17.6℃—18.6℃之间,无霜期长,素有“天然大棚”之称,适宜发展粮食生产,是典型的农业生产集中区全区15个涉农乡镇总耕地面积为55.08万亩,其中高产耕地(1-3级)占比28.65%中产耕地(4-6级)占55.39%低产耕地(7-10级)占15.96%2022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83.8万亩、产量36.18万吨,与2020年、2021年相比,面积、产量分别增长1.09%、2.26%和0.5%、0.9%。从粮食生产效益上看,种粮大户亩均收益为1000元左右(含补贴),散户亩均收益仅为500元左右(含补贴),种植蔬菜瓜果亩均收益可达2000元以上,进城务工每月工资1500元以上,种粮收入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从种粮人员结构上看,主要分为种粮大户、村干部、散户三类,其中种粮大户4010户(种植面积30亩以上),且留在农村务农的多为中老年人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从耕种面积上看,种粮大户种植面积58.35万亩,占全区种粮总面积的68%;散户种植面积25.3万亩,占全区种粮总面积的29.5%;还有2.15万亩面积由村干部代种,占比为2.5%。从粮食结构上看,全区种植水稻77.62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90.47%;种植其他粮食作物8.18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9.53%(其中玉米种植面积2.53万亩、大豆2.56万亩、红薯2.1万亩,高粱、荞麦、杂豆、马铃薯种植面积共0.99万亩)。从种粮品质上看,全区优质稻种植面积74万亩,占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的86.25%,其中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35万亩,占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的40.79%。

二、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

1.粮食生产风险较大由于种粮生产周期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一方面,市场风险。受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的影响,农资市场波动大,相比于2020年,种子价格上涨6.1%,农膜价格上涨12.2%,国产尿素价格上涨84.2%,氯化钾价格上涨92.3%,12%过磷酸钙价格上涨54.5%,农药市场成本价格上涨50.9%,总体折算下来,2022年农民种粮因农资价格上涨导致每亩增加成本近120元。但国家最低收购价趋于平稳,自2020年来,早籼稻国家最低收购价上涨4.1%,中晚籼稻上涨1.6%,上涨幅度不超过4元/百斤,2023年国家最低收购价为早籼稻126元/百斤,中晚籼稻129元/百斤。另一方面,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粮食生产面临的最大的也是最不确定的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气象灾害频发多发。比如,2022年我区遭遇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旱灾,导致粮食普遍减产减收,虽然大部分农户购买了农业保险,但农业保险定损赔偿机制尚不健全,遭遇自然灾害后,损失难以确定,未达到赔付标准,农业保险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2.农田水利设施较为薄弱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零陵区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部分水利设施陈旧老化、带病运行,已难以适应粮食生产发展的需求。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不高。全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39.14万亩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标准不高,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些衔接不到位出现了“断头路”“断头渠”现象,全区真正达标的“高标准”农田仅占64%左右。

3.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零陵区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80%以上的田地为高岸田和小丘块田,且我区农户耕田分布不集中,难以成方连片流转,导致农业机械设备进入作业场地难度大,作业进度慢,效率相对较低。目前,全区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率为81.73%,其中机插机抛率仅为50.8%,农业生产方式多为人工劳动。

4.粮食收储机制不健全。一是重金属含量检测标准不一致。二是粮食收购时间滞后。三是粮库设施老旧。80%以上仓库于上世纪70-90年代修建,粮食仓储设施陈旧,设施设备不配套,粮情测控装置不足,整体功能不够完善,安全隐患较多,难以适应低温储粮、科技储粮、绿色储粮和仓储现代化、信息化管控要求。

三、提升粮食生产效率的主要思考

1.坚持“藏粮于地”

一是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好坏关系到粮食的质量安全。当前,我区耕地地力下降,病虫害增多,一定程度影响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此,建议:大力恢复耕地地力。开展一次土壤普查,全面掌握土壤状况,积极推广水稻侧深施肥、种肥同播、机械施肥、肥药混喷、缓控施肥等高效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根据不同地区实际,因地制宜有序开放秸秆禁烧政策,特别是环境可控且净化能力强的地区,在确保森林防火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分区域分时段有序开展秸秆焚烧,进一步减少病虫害和杂草量,有效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推进土地经营制度试点。推进名山岭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总结提升工作经验,扎实推进全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进一步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开展土地“确权不确地块”等试点,按照“土地所有权不变、经营权归集体、流转收益归农户”的原则,由村集体以“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方式统一规模经营、流转发包或合作经营,将有自种意愿的零散农户划片种植,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破解“小农”经营桎梏,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满活力,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土地流转。在区乡两级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农户流转土地提供明晰土地产权、规范流转合同等专业指导和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价格风险评估、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并建立完善土地流转监管机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类型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实现土地流转股份化、市场化。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土地流转形式,不断创新分季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流转形式,让农户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以提高农户的流转积极性。

三是高标准农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研发现,凡是实施了高标准建设的农田,基本不愁种粮大户,种粮效益也普遍高于其它农田。目前国家现有支持政策,每亩补贴1600元,按照当前3000元/亩的建设投资标准,地方政府需要配套资金1400元/亩,像零陵这样的丘陵地区,同比平原地区每亩的实际投入更大,需达到3000元以上。按照当前区级财政状况来看,根本无力配套,资金投入不足已然成为制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瓶颈。为此,建议:一是促进资金投入多元化。探索推行“三种模式”:1)社会资本直接投资建设。这种模式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主体最好为农业企业,通过向整村整组的农户统一签订10年以上农田租赁合同,实现大面积田块整合后进行高标准田块整治,提高农田的土壤、灌排水、易机化水平。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既可自种,也可转租。此种模式可实现投资收益的可持续性:①国家政策银行支持企业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信贷,最高可达4000元每亩,建设的前期资金完全可以持续;②在项目区内进行部分的新开垦土地或“旱改水”项目后上市交易,增加收益;③建成的农田进行招标租赁可提高租金200-400元每亩,有持续的现金流。(2)“企业 村集体”合作建设。这种模式的前提为土地已经流转并已经经营,建设主体为农业企业 村集体,高标准农田可由农业企业 村集体组织建设,共同分担建设成本,建设压力小,可在提高种植作物产量及降低的种植成本中补回。(3)种粮合作社自主建设。建设主体为农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成员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让合作社成员成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者、受益者和管护者;同时政府在金融贷款政府贴息或粮食项目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建设后可逐年在提高种植作物产量及降低的种植成本中补回。二是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效益。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做到“四个结合”:(1)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相结合,优先在划入“两区”的地块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2)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相结合,改善农田排灌、蔬菜种植、特色产业等基础设施,促进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基础;(3)与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实行“高标准农田 稻虾(渔)种养”“高标准农田 粮经复合发展”等模式,在确保“良田粮用”的基础上提升综合效益。(4)与文旅融合相结合,结合零陵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有效衔接,把休闲观光与油菜种植、万亩桑园、葡萄基地等紧密整合,因地制宜成片打造休闲观光示范村和田园综合体。

2.坚持“藏粮于技”

一是农业机械化。对水稻重点农机具实行累加补贴,大力引进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技术,补齐机械化生产短板,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农田“小改大”项目,打通、平整田埂,根据地形将小而散的田块整合在一起,有效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率、土地利用率、粮食产出率。针对丘陵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快推进小型农机的科研攻关,研发推广适用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提高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种粮成本

二是农技队伍建设。推动农业农村部门与湖南科技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职业中专等高校签订本土化定向培养协议,从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中,择优选拔特聘农技员,进一步充实和优化基层农技人才队伍。制定中长期基层农技人才队伍培养规划,采用线上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训分步实施的培训新模式,针对性弥补能力短板和经验盲区,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职业素养、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是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市场稳定的压舱石、稳定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此,建议:合理调整粮食收购价虽然国家对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但收购价偏低。2023国家最低收购价为早籼稻126元/百斤、中晚籼稻129元/百斤,相比于2020年分别上涨4.1%、1.6%,涨幅不超过4元/百斤1斤粮食的价格低于1瓶纯净水,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建议国家在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定价时,充分考虑农资、人工等成本上涨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确保农户种粮有一定的利益空间,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将粮食收购时间提前到7月初,实现农户种粮“应收尽收”。推进智能粮库建设。智能粮库是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系统实现自动化精细管理的粮食存储平台,建设智能粮库对于提高粮食储存质量,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省市要求,20239月要实现政策性粮食智能粮库监管全覆盖建议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对危仓老库进行提质改造,由地方配套一部分资金,完善粮食储备设施全面推进地方智能粮库项目建设,提高科学储粮水平。提高粮食监管能力。由市场监管局、发改、财政、农业农村局组成综合执法队,不定期开展粮食收购专项监督检查行动,加大对粮食收购政策、收购行为、粮食质量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规和违反收购政策的行为,杜绝不合格的粮食流入市场,确保粮食安全。

3.探索“藏粮于制”

一是农业补贴。科学调整种粮补贴,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虽然我国为确保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奖补政策,但种粮补贴力度小,政策精准性不够强,部分政策偏向大规模种植主体,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效果有限。为此,建议:完善种粮补贴政策。零陵区80%左右的水稻种植面积位于示范区外,比示范区种粮的补贴足足少了300元/亩,而水稻良种、机插水稻等补贴主要针对规模种植户,一般的小农户无法申领。建议尽快完善针对小规模生产者和非示范区的种粮补贴政策,缩小示范区与非示范区、种植大户与小农户的补贴差距,尽可能把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公平公正的惠及到每一个种粮主体。提高双季稻种粮补贴。目前,零陵区一季稻种植面积约18万亩,占水稻总面积23.38%,大多是散户种植。与一季稻相比,种植双季稻要付出双倍成本,而收益却只增加了30%左右,因此大多农户不愿意种植双季稻,满足于保障自家口粮即可。建议适当提高双季稻种植区机插机抛、集中育秧等补贴标准,“双季稻”余粮由政府兜底销售,从而有效激发农民种植双季稻的积极性,减少耕地资源的浪费。探索改进粮补方式。近年来,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建议探索改进种粮补贴模式,将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作为粮食补贴的一种形式,配发给农户。同时,整合种粮一次性补贴等粮补资金,提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减少粮补重复打卡,降低基层工作强度,以及农资价格波动对农户种植成本的影响。

二是社会化服务。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新活力。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一种新型农业服务体系,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帮助小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事,降低小农户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进一步优化“十代”服务模式。坚持对粮食生产各个环节展开优质服务,挖掘粮食生产发展潜力,大力推广“十代”(代育秧、代旋耕、代机插、代管理、代防治、代收割、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模式,为种粮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精准服务,以“大户带小户”的模式,实现农业生产降成本、增效益。充分发挥零陵区供销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大联盟平台优势,引进和培养一批实力雄厚、经验丰富、运行良好的土地托管中心和市场经营主体,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的模式,为农户提供“同质价优”“同价质优”的农资、农机、金融等服务,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效能,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农民参与和支持“十代”服务模式。

三是农业保险。优化农业保险机制,有效化解农业生产风险。农业保险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支农惠农政策,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业的长远发展。但就调研掌握的情况来看,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保障范围有限,赔付金额不高,在有效化解农户种粮风险方面作用不大。为此,建议:探索推行水稻种植收入保险。去年以来,广东省东莞市、河源市相继签出首单水稻种植收入保险,为水稻种植户提供了产量和价格双重保障,受到了种粮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的欢迎。目前,零陵区水稻险种只有水稻完全成本保险、杂交水稻制种保险两种,主要弥补自然灾害、重大病虫害等导致的损失,建议参照广东省东莞市、河源市的做法,在全区原有水稻种植保险的基础上叠加水稻种植收入保险,以弥补产量价格波动而导致的损失,使农险产品从以往的“保成本、保产量”,逐渐转向“保价格、保收入”为主。合理提高农业保险理赔比例。目前,散户每亩水稻自交保费7.2元(总保费36元),最高保额为900元,100亩以上大户每亩水稻自交保费8.8元(总保费44元),最高保额为1100元。在实际定损过程中,农业保险根据水稻生长周期的损失程度进行定损,查勘定损由保险公司、第三方、农户共同查勘按现有标准确定损失,赔付标准较低,不足以弥补遭受自然灾害后的种粮损失。建议农业保险在现有的政策性保险上叠加商业性农业保险,综合考虑受灾农户实际支付的种子、农药、化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适当提高理赔数额,有效降低种粮风险,给靠天吃饭的农民更大的“保护伞”。探索“农险 ”新模式。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提出,要优化完善“保险 期货”模式,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农作用。建议在全区探索创新“保险 期货 n”模式试点,灵活解决农户遇到的发展难题。切实发挥零陵区农担服务中心作用,通过“保险 期货 订单农业”模式,鼓励农户通过与农产品购买者之间提前签订收购订单,并按照订单要求进行农产品生产,解决农业经营者销售难的问题;采取“保险 期货 信贷”模式,开发便捷灵活的贷款模式,加大农业信贷担保覆盖面;同时,每年增加财政支出100万元左右,为优质农户贷款补贴担保费,降低农户融资成本,解决农业经营者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永州零陵:关于夯实零陵区粮食安全根基的调研报告

3334994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