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社监事会:关于推进永州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k8凯发体育投注

| |

永州市社监事会:关于推进永州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  时间:2024-10-18 16:22   【字体: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永州市供销社联合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省福田茶场等相关部门,4至6月深入市内东安、蓝山、金洞,省内益阳、邵阳两市,省外浙江省湖州、绍兴和福建泉州等地考察学习,与当地合作社主要负责人、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企业有关人员和茶农等现场交流,了解他们的经验做法及问题和建议,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充分讨论研究,最终形成该报告。

一、永州市茶产业现状及问题

永州市地处世界优质红茶北纬25度黄金纬度线,古茶树资源丰富,是目前湖南境内发现古茶树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区域,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茶叶品质优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持续深入实施“六大强农”行动,培育发展“两茶一柑一菜一药”优势特色产业,先后出台发展茶叶产业、有机茶叶发展总体规划及茶产业提升行动方案,推动了永州市茶产业发展。

截至2023年底,全市茶叶种植面积20.34万亩,产量5928.3吨,综合产值58.1亿元。全市亩以上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103个,规模生产基地10.33万亩,千亩以上生产基地29处,五千亩以上生产基地4处,万亩以上生产基地2处。现有省级茶叶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江华、蓝山、祁阳、双牌、宁远、零陵、新田7个县被列为全省茶叶主产地;创建国家级茶叶标准园3个,省级茶叶综合产业园2个,省级茶叶特色产业园8个;全市茶叶企业注册商标14个,先后创建江华苦茶、百叠岭银毫、自然韵黑茶、塔山婆婆茶、七祖禅茶、香零烟雨、九嶷等10多个地方性品牌江华苦茶入驻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还有野生茶园规模超100万亩。

但与全国茶产业发展整体情况相比,永州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种植规模少,茶园标准低。截止2023年,全市茶园面积约占全省的5.7%,规模生产基地占比低,茶园分散。全市有机茶园面积2.66万亩,仅占全市茶叶面积的13%;野生茶一般零散分布于一些深山老林中,野生野长,其产量比较少,采摘也困难。茶园标准化程度低,存在采摘标准不一致、茶叶品相不一等问题。老茶园约占全市茶园总面积近30%,茶叶产量每亩平均不到30公斤,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组织统筹能力弱,机械化程度低。永州市茶产业行业协会发展缓慢,统筹各茶企的力量薄弱,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仅占茶企总数的8.5%,缺乏行业领军企业,实力偏弱,茶企抱团合力意识不强。茶树种植盲目跟风引进品种,未考虑地区适配性及市场饱和度等问题,同质化现象严重。山区茶园大部分建设在山坡上,坡陡地窄,地面平整度差,缺乏配套的园区道路建设,不利于茶园机械的操作;企业加工机械设备陈旧简陋,大部分沿用老一套工具,高新设备少,机械化水平低。永州茶企缺乏先进的核心技术与人才力量,企业产品质量未有专业技术人才指导,现代化的生产企业较少,沿用原始技术的茶叶生产企业较多。

(三)品牌建设散乱多,市埸竞争力低。一是品牌打造力度不够。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企业品牌20多个,但不少品牌没有走出“小圈子”“小地方”大部分茶企引进品种多,但无主打品种,质量、包装参差不齐,市场良莠不齐,导致全市茶名多、品牌乱,名优品牌较少,无序竞争问题突出“永州之野”农业公用品牌缺少茶叶的独特性,区域公共品牌“江华苦茶”基本仅局限于江华一地,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品牌影响力不足,这既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又影响了品牌整体声誉。二是市场营系体系不健全。调研了解到,市内不少茶主要依靠坐等上门收购或销售在本地,对外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全市还没有一个规模化的茶叶交易大市场和市级茶叶电商交易平台,缺乏较大规模的茶叶交易场所,众多茶企营销手段较落后、市场拓展不足,造成茶叶品质虽好但价格不高。

(四)产业链延伸不够,产品附加值低。永州市茶叶产业基本停留在简单的加工阶段,缺少科技创新,茶叶衍生产品少,消费群体单一,茶产业发展难以突破。部分茶企对企业定位和营销策略不明朗,缺乏“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对三产融合的开发深度不够,消费群体体验感不佳。其次,对本地茶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不够,缺乏茶文化宣传平台,市民的茶文化思想淡薄。好茶讲不出好故事,难以提高好品味。

、外地经验与做法

通过深入浙江、福建开展对比调研,到益阳、邵阳学习取经,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他们的经验具体有以下四条,值得学习借鉴。

(一)政策引导是基础。益阳市安化县成立茶产业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链长全面统筹协调,及时解决产业链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意见》《安化黑茶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多个文件,引领茶产业的发展。2023年,全县实现茶叶综合产值超250亿元,税收超1.5亿元。新昌县2023年以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项目资金8000万元为依托,采取“财政 国企 社会”多元投入方式,先后统筹安排资金约2.5亿元,对茶业全产业链进行数字化提升改造;为茶业主体提供卖茶、收茶、贷款、保险等20余项茶叶生产服务;统筹安排资金7250万元,支持建成茶业电子商务中心和市场管理现代化服务中心——中国茶市。

(二)品牌塑造是核心。安溪县培育壮大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用标企业,以集体品牌支撑企业品牌,以企业品牌开拓市场,打造形成以八马茶业、华祥苑茶业等4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的“头部”企业,培育发展茶叶规模以上企业82家,八马、华祥苑、日春、山国饮艺、中闽魏氏入围中国茶业百强。“安溪铁观音”连续9年位列全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一。安化县将“安化黑茶”的宣传展示投放在首都国际机场和央视一套黄金时段,促使品牌价值快速提升,开展“挑担黑茶上北京”“安化黑茶少林泰山行”等活动,让安化黑茶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影响力持续扩大。

(三)技术创新是关键。安溪县举办首届中国茶科技创新大赛,共评选出优质创新成果37项,乌龙茶智能加工等10个项目落地转化。开展茶叶非遗技艺师带徒“长青计划”;现有国家级非遗乌龙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7人、市级19人、县级203人;中国制茶大师32名、安溪铁观音大师8名、安溪铁观音制茶工艺荣誉大师、工艺大师20名,安溪铁观音名匠26名。湖州市基本形成“龙头企业 科研院所(院士工作站或茶专家) 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科技创新协作体系,茶科技已广泛应用于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研发销售等全产业链,推动茶产业“玩出”了科技新花样。

(四)产业融合是方向。新昌县统筹整合全域旅游主体线路、精品村创建专项资金6000万元,推进茶文化产业开发,打造“六大茶山”金名片,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目前,该县已形成中国茶市、下岩贝村、外婆坑村等一批茶旅结合示范点,成功打造生态茶园10个,推出精品茶旅路线4条,其中“禅茶休闲养生之旅”“诗路茶乡寻迹之旅”入选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探索出茶旅融合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道路,带动村民吃上生态饭、旅游饭。邵阳市洞口县古楼乡将“茶文旅”进行融合发展,创作、推广《茶乡古楼》《茶花开的时候》等一批以茶为主题的文艺节目,讲述各族群众以茶致富、以茶会友、以茶促联的美好故事。结合地域实际,深挖古楼茶中独有的“清、净、纯”的清廉文化内涵,打造茶廉文化展馆、茶廉文化长廊、清风茶室、茶廉教育基地等系列廉洁文化宣传阵地。

、对策与建议

茶产业作为最具特色的农产业,是一种对环境污染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在乡村振兴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调研组认为,大抓茶产业,总体思路可概括为:应以“三茶统筹”为总要求,以茶叶面积产量产值“三量齐升”为总目标,以品牌打造为突破口,以政策引导科技赋能文化注魂为抓手,以销带产,实现永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调研组建议:

(一)塑造品牌,明确重点。一是集市县两级之力,重点打造一至两个具有地域特色鲜明、产品特性突出的区域公用品牌,例如:江华苦茶、舜德红野生茶等。加大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介、保护和利用力度。二是支持永州市茶叶促进会实施品牌体系建设工程,突出企业主体地位,通过龙头企业整合或招商引资,组织茶企参加国内外各类推介展会,助推打造茶叶公共品牌;支持茶企开展中华老字号”“湖南老字号示范创建工作。三是通过举办茶叶文化节、斗茶会等活动,评选本地茶叶,打造地方优质品牌。四是加强野生茶资源保护和开发,将野生茶群落划定为重点生态保护区,建立保护野生茶群落档案,挂牌保护野生古茶树,并科学开发培育打造野生茶叶品牌。

(二)搞活营销,破解难题。一是优化茶叶公共平台。支持市茶叶促进会打造茶产业信息平台,使形成企业联盟,促进永州茶行业的整体发展;鼓励主产县建立茶叶交易市场。二是推进茶旅融合。以百叠岭、云台山、福田茶场等为重点,深入挖掘茶文化,讲好中国茶文化故事,打造茶旅精品线路、精品园区。三是培育茶文化氛围。支持市茶产业平台联合茶研所围绕茶文化、茶健康和饮品消费开展六进活动,即: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社区、进酒店。

(三)完善标准,提质增效。一是品种培优。突出江华苦茶等茶树重点品种种植,开展江华苦茶等本地品种优选与推广。二是推进茶园基地标准化建设。建设1-2个示范性标准茶园。三是主体培育。重点培育1-2家茶叶生产和加工的龙头标杆,争取到2030年建成茶叶国家龙头企业,引领茶叶产业发展。四是科技赋能。发挥市茶科所作用,积极开展重点品种技术研发,进行营养成分等对比研究;制定与推广茶叶种植、加工生产标准,积极开展种植、管理、加工等技术培训。五是设备提升。利用全国设备更新契机,加大茶叶加工设备购置更新补贴力度,推进加工设施装备更新升级;支持加工企业新建或改造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六是新产品研发。加大科技赋能,推进茶产品深度开发,拓展茶产品功能用途,如:药物、保健食品、新式茶饮、护肤品等,形成第二产业的物质基础;作为开拓市场的突破口支持探索发展综合利用加工,对茶籽、茶渣等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四)强化保障,筑牢支撑。一是加强统筹引导。制定出台《省茶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实施意见,成立以市级领导担任组长的茶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加强对茶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加强资金支持。统筹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资金;恢复200万元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品牌打造、标准茶园建设、科技推广、设备更新等;林权制度改革后,申请将茶叶生产适用和纳入农机补贴范围。三是加强政策支持。按照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要求,满足茶区加工仓储、展示销售、文化体验等主体用地需求。四是扶强壮大全产业链条。扶持全市21家龙头企业抱团发展、整合经营、错位式发展,解决同质化、内耗的问题,形成集团式的区域经济产业链条。是加强人才建设。加强茶业研究所等机构建设;支持科研机构、企业和外地开展科研合作,柔性引进人才;支持茶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开展人才培训;举办茶加工职业技能大赛。

永州市社监事会:关于推进永州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33479543

网站地图